台灣水牛不到2千隻!畜試所推「水牛肉」活絡產業:營養價值高

台灣水牛不到2千隻!畜試所推「水牛肉」活絡產業:營養價值高


水牛耕田帶動我國農業發展,是許多台灣人的共同回憶,但根據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去年底的統計,驚見台灣水牛飼養頭數僅剩約1800頭,即使是飼養最多的花蓮縣豐濱鄉磯崎部落,也僅剩2戶飼養,數量約百餘頭,讓農業部畜試所擔心,水牛產業將走入歷史。

 

畜試所近年致力水牛保種、品種命名、試驗發展及產業推廣輔導,希望能提升已有300年歷史的台灣水牛飼養量。畜試所說明,水牛全盛時期達36萬餘頭,但隨產業轉型,目前已低於2千頭。

 

作為水牛保種基地的畜試所東區分所,在2010年首度完成台灣水牛命名,並與東南亞國家進行水牛學術交流。東區分所還生產無污染、肉質佳的水牛肉,導入花蓮食材,開發出馬告水牛肉漢堡排和水牛杏仁肉紙等產品。

 

為了配合當地產業發展,東區分所也與豐濱鄉公所合作,推廣在地休閒觀光產業,協助養牛農民申請農機具、農水路修繕等補助,減輕農民負擔。

 

 

畜試所說明,水牛耐粗飼,且採食種類多樣化,加上水牛肉具有「低脂肪、低熱能、低膽固醇、高鐵質及多不飽和脂肪酸比例」的特性,恰恰符合現今健康飲食需求。

 

透過為水牛產業尋找新出路,畜試所期盼,未來包含青農在內的農界能重拾對水牛養殖的熱情,活絡水牛產業。

 

台灣水牛最初由17世紀統治台南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自爪哇引入,提供西拉雅原住民耕田,其後鄭氏與清代時期紛紛自中國華南引入水牛,作為農耕輔助角色,日治時期雖推動現代化,但仍為水牛全盛時期。

 

附圖為台灣水牛擷取自農業部畜產試驗所。為符欄位經本報裁剪。

延伸閱讀
你可能感興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