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護「少年犯」連名字地點都不用換 前主播蕭彤雯曝媒體現實面困境

保護「少年犯」連名字地點都不用換 前主播蕭彤雯曝媒體現實面困境


新北市國中生割頸案引發社會大眾不安,外界質疑媒體為何保護兇嫌不公布其長相及姓名等,對此,前主播蕭彤雯藉由韓劇《少年法庭》的案例,反思南韓有「少年法」保障,無法嚴厲處罰犯下重罪的14歲以下少年,同樣的困境也發生在台灣,而新聞媒體工作者也受到《兒少法》管控,不得揭露任何與兒少相關事件的資訊,否則都會受到重罰。


蕭彤雯指出,韓劇《少年法庭》中有五宗真人真事改編,其中越血腥、恐怖的案子,竟是最貼近真實的情況,而其中金憓秀所飾演的法官為何如此痛恨少年犯,在劇中她兒子被兩個只因為好玩,就在高樓上朝下扔磚頭的小孩給砸死。


劇中另一起案件,一樣是南韓真實案件,兩名兒少犯,造成一名55歲婦女和一名29歲男子、一死一重傷,但兩名少年犯中,9歲男童因屬幼童、完全不獲起訴,11歲男童則被判保護管束處分,在劇中有衍生出的後續,就是這兩個孩子成為國高中生後,變本加厲、傷害更多人,案件又回到沈法官手上。


蕭彤雯說,因為受到法律保護,這些孩子是不會留下前科的,甚至連姓名都不會被揭露。南韓有「少年法」保障,無法嚴厲處罰犯下重罪的14歲以下少年,因此《少年法庭》這部劇,其實某種程度反映了南韓社會對此現象的不滿。而同樣的困境也發生在台灣。


另外,蕭彤雯也點出目前新聞媒體工作者的困境,表示新聞媒體工作者也受《兒少法》管控,不得揭露任何與兒少相關事件的資訊,否則都會被重罰,每當有虐童、傷害、性暴力等等相關案件,媒體必須抹去所有足以辨識出受害者是誰的相關資訊,過去她在新聞台服務時,不只一次有主管因為怕被罰錢,要大家簡單處理這類新聞,甚至不報。


蕭彤雯認為,「這些明明是這麼重要的新聞,應該要切好幾個角度去討論的新聞,怎麼可以簡單處理、甚至是不處理呢?」,對此她無法接受。但最後電視台要真被罰30萬,誰來付錢,這是現實的問題。


蕭彤雯說,「回到少年犯,他們連換名字換地點都不用。」,認為不是說犯了錯的人都不能被原諒,但重點是,我們能用什麼方式,讓他們知道他們真的錯了,如果事件發生後,他的想法只是:「我下次要更小心一點,不要被逮到、因為很麻煩。」,或是「反正我受法律保護,未成年之前都不會『怎麼樣』。」,這對他們的未來會有任何改變嗎?


蕭彤雯補充,「什麼事情久了都會是一種習慣。暴力絕對也是。」,且反思「少年法,到底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」


(圖片來源:蕭彤雯/Facebook)

延伸閱讀
你可能感興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