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駐立陶宛「台灣」代表處擬改「台北」 外交部尊重:民主國家的常態

我駐立陶宛「台灣」代表處擬改「台北」 外交部尊重:民主國家的常態


我國駐東歐國家立陶宛共和國代表處,是全球兩個以「台灣」為名的代表處之一。2021年11月18日設處時,外交部曾高調表示,是以「台灣」冠名的成就。不過,立陶宛本月中舉行大選,正在競選連任的立陶宛總統瑙塞達(Gitanas Nausėda)表示,為穩定與中國的關係,「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」應該比照國際慣例,改用「台北」。外交部對此回應,尊重立國內部各方意見的表達,這是民主國家常態。

 

2021年11月新冠疫情期間,台灣援助十萬片醫療級口罩,協助立陶宛第一線醫護人員對抗疫情,立陶宛後來捐贈我國2萬劑AZ疫苗,立陶宛外交部長格比亞魯斯(Gabrielius Landsbergis)當時在X平台(前推特)上表示:「熱愛自由的人們就該互相照顧!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民主夥伴彼此堅定相挺的力量。」我總統府當時還稱這是「善的循環」,並在同年外交部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,當時還高調宣示以「台灣」名義設處的外交成就。

 

不過,立陶宛將在5月中舉行大選,據當地媒體報導,爭取連任的總統瑙塞達表示,我方代表處應該比照國際慣例,改用「台北」的名稱。瑙塞達指出,儘管他原則上歡迎台灣設立代表處,不過為了穩定和中國大陸的關係,他認為有必要變更代表處的名稱

 

外交部表示,尊重立國總統大選期間國內各方意見的表達,這是民主國家的常態,同時也希望各界了解,我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,是雙方政府的共識,而且是經審慎協商後所決定,期盼兩國未來持續擴大合作領域,並深化雙邊情誼及民主夥伴關係。

 

外交部強調,台灣與立陶宛共享自由民主價值,目前立陶宛是我國政府協助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夥伴,雙邊已經成功推動在半導體及雷射、農業、金融、醫衛等領域的實質合作。我方會秉持互惠互利的原則,與立陶宛等國際民主盟友共同因應威權擴張與威脅。

 

我國在非邦交國設立代表處,目前多半以「台北」冠名,冠名「台灣」的只有兩處,包括立陶宛以及索馬利蘭。

 

此外,自2016年以來斷交國家包括,2016年12月21日聖多美普林西比、2017年6月13日巴拿馬、2018年5月1日多明尼加、24日布吉納法索、同年8月21日薩爾瓦多、2019年9月16日索羅門群島、20日吉里巴斯、2021年12月9日尼加拉瓜、去年3月26日的宏都拉斯以及今年1月15日賴清德準總統當選後,諾魯宣布與我國斷交。

蔡英文的臉書當時貼文顯示,「重要外交突破: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即將成立!」,如今恐更名為「台北」代表處。(圖擷取自蔡英文臉書)

 

網友看法

 

消息一出,也引發網友熱議,「對外軟趴趴,對內凶巴巴!」、「邦交國越來越少  預算沒有少」、「該抗議的不抗議居然還尊重?」、「絕對沒有矮化的問題,有國家好棒棒」、「將來不要改中國台北還尊重哦」、「拿到台灣半導體技術就把台灣踢走了」、「藍色執政華航跟奧運代表隊用中華台北就被罵,現在八年過去了,改變了什麼嗎」;但也有網友認為,「外交  是國際利益的戰場」、「中華台北都沒有矮化了 這個小事」。

 

(圖片來源:擷取自外交部網站;圖為今年4月18日,外交部長吳釗燮贈勳給立陶宛外交部前次長阿頓梅納斯)

延伸閱讀
你可能感興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