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學中心增3家 醫界憂醫療資源恐分散!民團轟:為政治利益懲罰民眾

醫學中心增3家 醫界憂醫療資源恐分散!民團轟:為政治利益懲罰民眾


衛生福利部昨(6)日宣布,台灣自原本19家醫學中心再增3家,分別為台北慈濟、雙和、新竹台大分院,打破醫學中心限額的慣例。醫界則呼籲衛福部應審慎考慮,避免資源分散、醫學中心社區化疑慮,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也說「這個非常嚴重」;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則痛批,「這就是政治利益」民眾什麼都沒做就要被懲罰,政府未對醫療體系做規劃,這樣的升級對醫療發展是弊大於利,三級醫院意義不大。

 

時隔7年、原訂12月公布的醫院評鑑結果,幾經延宕後,衛福部終於在昨日公布,將雙和醫院、台北慈濟、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升等為醫學中心。衛福部長薛瑞元說,醫學中心要跨入合作的時代,不適合再用家數限制,讓醫院彼此競爭。

 

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表示,全台現有19家醫學中心已經足夠,應適可而止。台灣醫療要與國際接軌,就必須思考台灣能養得起多少家醫學中心,醫院評鑑應保證醫療品質,並非追求升級,評鑑應設計退場或轉型機制。

 

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,台灣地區每200萬人口需要1家醫學中心,以此估算全台僅需12家醫學中心,全台目前已有19家醫中。且醫學中心定位是在醫療體系中的最上層,民眾常會誤認醫學中心醫師技術最佳,在財務負擔需可下,就醫行為以醫學中心為首選,醫學中心家數變多,資源分散,恐出現社區化疑慮

 

洪子仁建議,針對醫學中心限額問題,衛福部應邀集專家學者,系統性的考量評鑑制度如何修改,通盤思考醫學中心增額後對健保支付制度,醫療轉診及台灣醫療照護制度的影響,做出對台灣醫療體系發展有益的決定。

 

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則提出3大質疑,第一、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的醫學中心嗎?3月起,全國共有22家醫學中心,其中12家集中在北部,且半數以上位於雙北地區,醫療資源嚴重分布不均,她直言「這真的非常可怕」。

 

第二,單一疾病的健保給付,醫學中心高於區域醫院,醫學中心家數變多,恐產生醫療服務衝量的奇特現象,或是病人大量湧入醫學中心,對健保財務、分級醫療恐產生更大的衝擊。第三、衛福部這20多年來並未大幅度改革醫院評鑑制度,難以提高鑑別度,這次增加醫學中心家數,必須負起最大的責任。

 

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也擔憂,健保總額已經不足,再增加醫學中心一定會讓點值縮水,而且醫學中心的任務是治療急重難罕病,但健保設計卻讓這些治療都陷入虧損,這就好像做完手術才發現成本1000元,但實際收入只有750元,會讓醫院營運日趨困難「這是現在最大的問題,這個非常嚴重」。

 

衛福部昨日公布國內新增3家醫學中心,全國醫學中心數來到22家。(衛福部提供)

 

此外,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受訪時指出,台灣醫療分成三級醫院、四級醫療,而這樣的評鑑演變成不停追求醫學中心,國家用制度來告訴國人,「醫學中心比較厲害」卻又不要民眾去比較厲害的醫院看病,強制民眾使用分級醫療,而台灣的醫學中心又非特色醫院,想追求全能,但同時又有不同的醫療品質,整體而言,對台灣的醫療發展,升級醫學中心是「弊大於利。」

 

滕西華說,原本醫學中心的天花板不打開是一種政策默契。如今健保資源早就已向大醫院傾斜,如今醫學中心也增加,地區醫院經營恐怕更為雪上加霜,政府不但沒有對醫療體系的發展做整體規劃,更顯示醫學中心的升級都是政治考量

 

滕西華表示,尤其對民眾而言,什麼都沒做健保費和部分負擔就要增加,原本在這三家醫院是區域醫院,升格醫學中心後,患者就要被強制轉診到醫學中心以下的醫院看病嗎?

 

對於這樣的情況該如何改革,滕西華說,就是健保、部分負擔和醫院層級脫鉤。她認為,醫院想要醫學中心的光環,也就是面子,但還是要管理好「裡子」;如此升格醫學中心,除了醫院高興外,政治高興、衛福部高興外,「請問誰還高興?健保高興嗎?」要付很多錢的健保什麼事都沒做就要多付,對民眾也沒有任何好處。

 

(圖片來源:擷取自Google Maps網頁)

延伸閱讀
你可能感興趣